女子订机票后成老赖 订机票才发现成为巨额贷款担保人
在当今社会上,个人信用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信用有污点,你就寸步难行,坐飞机、高铁都会受到限制。然而,有一名女子订机票后成老赖,引起众人关注!如果不是订机票,都不知道自己是巨额贷款担保人。可是,女子没有贷过款,也没有做过贷款的担保人,怎么变成老赖了呢?
个人信用可以说是个“经济身份证”,个人信用好申请贷款比较快通过。一但个人信用出现了问题,那就麻烦了。你看,这名女子订机票后成老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女子怎么会莫名成为了巨额贷款担保人?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吧!
近年来,最高法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联合信用惩戒,有力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高法与公安部加强协调对接和软件研发,2016年11月14日,网络查询出入境证照的功能上线运行,实现了被执行人出入境证照的信息共享。
这一系统功能,利用出入境证照网络查询系统对失信被执行人出入境证照进行自动查询并与身份证号码自动绑定,而后推送给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春秋航空公司。
父亲突然离世 订机票得知成了“老赖”
李女士老家在河南省开封市,来大连生活已有20多年。2010年6月结婚,户口于2015年12月迁入大连市西岗区八一路街道某社区。今年11月22日晚,李女士突然接到河南老家弟弟的电话,他们的父亲因心梗突然离世。
听到这个消息,李女士立即打开手机登录某订票软件,准备连夜订大连飞郑州的机票回家奔丧。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李女士输入自己的身份证信息及姓名,选好航班号,准备进行支付时,手机弹出一则提示信息。“乘客李×为失信被执行人,暂时无法预订机票,请返回去掉此乘机人。”
起初看到提示信息,李女士并不相信,自己手里没有信用卡,也没办过贷款,更没有做过什么违法乱纪的事儿,怎么可能失信呢?随后李女士尝试着重新输入身份信息,下单支付,经过多次反复尝试,都是相同提示。
“父亲突然走了,本身就已经难受得不行了,突然又莫名其妙地成了失信人,我当时简直都快急疯了,赶紧联系朋友,帮我买了一张大连到老家的硬卧火车票,用时30多个小时终于赶回老家。”谈到父亲的突然离世及莫名其妙成为失信人员,李女士显得心力交瘁。
莫名成了巨额贷款的担保人
回到河南老家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李女士立即来到了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通过查询得知自己的确在失信人员黑名单中。在2016年1月5日,开封市欢乐奶牛公司与郑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学路支行(以下简称郑州银行)签订小企业借款合同,向郑州银行贷款200万元,利率为7.39528%,期限一年,自2016年1月5日至2017年1月5日。
河南省工商联小微企业服务中心与张某、李某、王某、李某(李女士)为该笔贷款的共同保证人。欢乐奶牛公司与河南省工商联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签订委托担保合同,李某、王某、于某、李某(李女士)作为反担保保证人与河南省工商联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签订合同。
自己是巨额贷款担保人之一,金额1067563.29元,李女士表示自己从未给谁做过贷款担保,“与我一起成为被告的这3个人,还有这家奶牛公司及担保单位,我从未接触过。”“我为什么要给陌生人做贷款担保人?”李女士很气愤:“谁动用我的个人信息帮别人担保贷款的?在没有我本人签字的情况下,又是谁审批的?我已经离开河南20多年了,一直在大连生活,而且我就是正常上班族,怎么会帮人担保贷款200万元呢?”
李女士从法院处得到了法院传票及判决书快递拒收退回件,这些曾寄到她此前的河南身份证住址处。“这些我一概不知情,不知道自己成了被告。”李女士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处了解到,凡是与担保人本人身份证相关的银行卡都可以被强制执行划款,截至今年12月18日,银行卡已经被法院执行局划走10多万元。
据李女士的代理律师刘林介绍,李女士已经向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执行局上交了执行异议申请书及情况说明。执行局进行强制执行是按照生效的判决文书执行,流程上是没有问题的。而针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有待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经过调查证实,李女士的信息确实是被盗用,签名是伪造的。查明真相并撤销一审判决之后,执行局划扣李女士银行账户中的金额才会原路返回。
最高法介绍,但是,由于执行法院一般只掌握被执行人的身份证信息,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春秋航空公司只能根据执行法院提供的失信被执行人身份证号码限制其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而实际生活中,失信被执行人利用出入境证照进行购票的情况常有发生,有关部门无法对其进行识别和拦截,导致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惩戒措施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这不仅极大破坏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统一实施,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
最高法介绍,随着出入境证照网络查询系统的上线运行和出入境证照与身份证号码绑定功能的实现,“老赖”被套上了新的“紧箍咒”,失信被执行人利用出入境证照购买飞机票和列车软卧、高铁和动车一等座以上车票将成为“过去时”,有力促进“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的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