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老年人经济诈骗案件频发 投资理财和保健品处处陷阱

    近年来,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涉众型经济诈骗案件频发,让许多老年人深受其害。近日,由北京老龄办、致诚公益·北京老年维权服务工作站联合发布的《老年人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风险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

    老年人经济诈骗案频发
    老年人经济诈骗案频发

    针对老年人的此类犯罪主要集中于投资、理财以及购买药品、保健品等方面,被骗老人经济损失个案最高达300万元,52%的老年人因害怕子女埋怨不愿告诉子女,75%的老人遭侵权后会主动寻求帮助,但维权实践中往往遭遇立案难、罪与非罪界定难、挽回损失难等问题。

    所谓“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不特定群体、被害者人数众多的金融证券类、传销类、欺诈类经济犯罪,其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非法销售未上市公司股票等犯罪活动。

    针对老年人的涉众经济犯罪有何特点?人生阅历相对丰富的老年人为何成了被诈骗的高发人群?又该如何保护老年人免于被骗?

    投资、理财、保健品,处处有陷阱

    《报告》显示,针对老年人的经济犯罪和诈骗往往以投资企业、项目等看似“合法”的方式进行。2016年5月,68岁的何女士和朋友一起与某财富公司签订借款协议书。协议约定投资某市电动车有限公司,投资金额共127万元,何女士个人出资15万元,年利率24%,为期一年。

    事前,何女士和朋友曾一起到电动车有限公司参观考察。但打款后,该财富公司突然“失联”。何女士找到电动车公司后,对方表示没有收到过什么财富公司的投资。

    无独有偶。78岁的赵先生,去银行存款时被工作人员推荐购买了理财产品。一份是2013年2月购买的,金额175万元,另一份是同年8月购买,金额85万元,双方约定利息12%。第一年曾收到利息分红,第二年没有收到。后来赵先生找到银行却发现,该理财产品并非银行发售,而是一家理财公司。目前,该理财公司早已易名换地经营。后虽几经协调,但他只陆续收到协调返还的60万元左右。

    除了投资企业、购买理财产品被骗外,投资养老和购买各种“神药”“保健品”也是老年人被骗最常见的形式。

    83岁的管先生今年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来给他发放养老物资的。销售员上门带管先生到昌平一个酒店免费体检服务,而后让管先生购买5000元的福利卡。接着,销售人员又联系管先生说血检结果显示有问题,给他推销保健品。发现情况不对的管先生这时要求退卡,却被拒绝。

    《报告》指出,不法分子往往冒用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大医院和各种医学研究机构以及“老龄委”等机构和协会的名义,以送医疗保障、送免费礼物、免费旅游为饵、拉老人听讲座、搞免费体检,骗取被害人的信任,趁机推销保健品、药品或其他商品。

    据致诚公益老年维权服务项目负责人刘晓颖律师介绍,2016年7月7日老年法律咨询热线开通以来,三个月间,共接待60岁以上老年人的咨询案件共计935件,其中财产权益纠纷197件,占老年人咨询总量的21%,且以投资理财和保健品为主。

    身心脆弱让老年人陷于危险境地

    《报告》分析,针对老年人的此类经济犯罪和诈骗,作案方式趋于职业化。涉案公司从过去的小作坊、路边店发展到进高级写字楼注册公司。这类公司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严密、齐全,从而导致老年人辨别难度加大,深陷各种圈套,让他们身体和经济遭受双重打击。

    “一开始我以为,能上当受骗的估计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但是,事实上,很多咨询的老年人都是退休职工,其中不乏高知。”参与《报告》调查的律师贾娜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