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网络募捐平台骗捐事件频发 监督权责不明平台有待规范

    网络求助、爱心接力、众筹善款……各类互联网募捐平台,为网友奉献爱心、传递希望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渠道和桥梁,令个人求助的声音不再孤立无援。然而,近年来频繁爆出的信任危机也给互联网募捐平台和相关服务的发展。

    网络骗捐事件频发
    网络骗捐事件频发

    蒙上了一层阴影:真伪信息参差混杂,骗捐现象频现;监管机制缺位,法律保障不足……这往往令施以援手的网友最后直呼“很受伤”。

    善款是否真正到达了求助人手中?善款是否真正用到了该用的地方?遭遇“骗捐”是否追责有门?“互联网+公益”时代,以上“三问”,成为募捐网友最关心的问题。

    日前,民政部发布公告,指定包括新浪微公益、轻松筹等在内的13家平台为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这份“白名单”既是对入围平台的认可,也对当前互联网募捐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骗捐事件频发平台信用透支

    “定心丸”何在?无论是个人在网络社区和募捐平台发帖求助,还是通过社交平台扩散求助信息,互联网募捐令网友迅速完成从获知信息到完成善举的过程,可谓高效、便利。然而现实中,有少部分人打起了利用网友善心骗取善款的主意。

    2015年6月,所谓“知乎女神”童瑶通过炮制“鸡汤文”,与自己的“小号”一唱一和,自编自演了一场女大学生长期患病无钱医治的戏码,骗取爱心捐款15万余元。

    2015年8月,广西杨某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发生后,谎称父亲在事故中死亡,利用某网站打赏功能谋得善款近10万元。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有关调查显示,受类似负面新闻影响,46.3%的被调查者对互联网募捐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存疑;10.2%的被调查者认为层出不穷的“骗捐门”耗损公众同情心,导致个人募捐无人敢信。

    无论是传统的慈善组织,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募捐,社会公信力始终是它们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募捐流程,须逐渐走向公开和透明化。以轻松筹平台为例,其针对大病救助患者的项目,需提交详细的审核材料,包括手持身份证照片、患者本人或患者与提款人关系证明、医院诊断证明、筹款使用说明等。

    但是,即便是通过募捐信息平台发布的求助信息,也难免鱼龙混杂:一是筹款发起人信息真伪难辨,骗捐门频现,“网络求助”时常沦为“网络乞讨”甚至“网络诈骗”;二是个别项目存在虚报夸大筹款数额的情况;三是针对善款使用的追踪和公开机制不完善。

    “互联网募捐平台可以发挥的最大优势是透明化”,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互联网公益募捐如果能做到账目公开,过程透明,让公益募捐人看到每一分钱的去向,就比较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

    监督权责不明平台有待规范

    “安检门”装否?去年12月,佛山一对夫妇通过互联网平台为救女筹集善款。女儿医治无效不幸离世后,该夫妇在朋友圈晒旅游和美食的照片被网友爆料。虽然该夫妇辩称旅行费用并非来自善款,但由于平台未给出筹款使用去向明细,导致质疑声依然不断。

    一位在德留学生用互联网筹款500万治疗白血病,却被质疑其已享受医疗保险。事后,募捐平台虽迅速冻结了该筹款项目并展开调查,但其客服人员也表示,上传到平台的材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由筹款人承担法律责任,平台方并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