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手机偷流量事件再曝光 新华社追问猫腻在哪里?

    近日,广东顺德一消费者投诉称,自己手机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流量,必须补缴1100多元。中国电信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调查后确认,异常流量是由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

    手机偷流量事件再曝光
    手机偷流量事件再曝光

    11月12日,新华社发表时评,直指偷流量行为。文章指出,近年来手机“偷流量”的事件频频被曝光。无利不起早,是谁闲着没事编个软件“偷流量”?偷流量谋利的猫腻又隐藏在哪里?

    文章认为,对于偷流量的“沉默窃贼”,消费者或是忍气吞声,将窃贼软件卸载了事,或是四处投诉到处碰壁最终不了了之。这种偷流量、偷信息的“沉默窃贼”,对消费者利益损害面大,实施者有可能获利不菲,亟待引起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以下为全文:

    近年来手机“偷流量”的事件频频被曝光。近日,广东顺德一位消费者投诉称,自己的手机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流量,必须补缴1100多元上网费。中国电信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调查后确认,异常流量是由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

    无利不起早,是谁闲着没事编个软件“偷流量”?目前,运营商一般不会和APP软件商达成流量分成协议。在这种背景下,谁是偷流量的“沉默窃贼”?偷流量谋利的猫腻又隐藏在哪里?一位资深技术人员解释:除了技术缺陷,有些手机生产商和软件供应商通过控制后台,用技术手段提高广告点击率,甚至伪装用户数,将一个ID伪装成多个ID,用消费者的钱骗取投资人的钱,“以钱套钱”。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