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政策与资金双管齐下:万亿级乡村旅游消费迎风口

    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14年,全国农家乐超过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2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

    政策与资金双管齐下
    政策与资金双管齐下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乡村旅游火了一把。

    作为国务院促进旅游消费和投资增长总体部署发布后的首个黄金周,游客理性旅游趋势更加明显。某互联网旅游企业“十一”旅游消费数据显示,选择周边游(居住地300公里范围内)的人群规模高于其他任何一种出游方式,尤其像农家乐等接地气的旅游产品非常受欢迎。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包括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5000万人,每年带动200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14年,全国农家乐超过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2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

    在政策和市场双促动下,全国各地已经掀起一股乡村旅游投资热潮,资金正大规模进入古村落开发等乡村旅游产品市场。

    政策、资金双促动

    自1985年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的徐家大院开展农家乐以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有30年历史。据21世纪宏观研究梳理,根据各地公布的乡村旅游收入数据,中西部旅游热门省份比如四川、云南等的乡村旅游收入均超过东部发达地区,甚至是长三角的浙江、江苏等省份。

    2014年,四川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发展到3万家,接待游客3亿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750亿元。产业规模、效益居全国第一;而江苏省乡村旅游营业年总收入约500亿元。

    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游客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高于20%。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随着中低收入群体旅游市场的逐渐打开,中国旅游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乡村旅游迎来风口,发展动力强劲。

    这样的趋势让风口上的乡村旅游更成资金追逐的投资方向,以浙江为例,目前温州商人回乡投资的一个热门之选就是旅游业。众所周知,过去20年间,进入旅游市场的资金大多投向城市旅游市场、风景名胜区旅游市场、主题公园旅游市场等。

    国家层面也对此做出了积极反应,今年以来支持乡村旅游的多项政策陆续出台。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提到,要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并明确要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3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

    8月18日在安徽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强调,实现到2020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17%(约1200万)的贫困人口脱贫。

    在此前,2014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多条意见涉及到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建设。

    政策红利之下,乡村旅游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补贴或奖励,比如,海南省对乡村旅游的补助政策是单个项目资金补助总额可以达到300万元,有的地区则对民宿按户或者床位补贴,一户一次性补贴几千元。

    需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目前来看,乡村无疑有着优质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回归乡土生活的需要,但仍有不少问题待解:

    1、产品初级化或过度工业化、城市化、标准化。

    乡村旅游在中国尚处在初级阶段,只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缺少总体规划;同时,又存在乡土特色不明显,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破坏了乡村文化多样性。针对这一问题,解决办法主要是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比如浙江德清莫干山的裸心谷等。

    2、乡村旅游分类模糊,同质化竞争激烈。

    目前,乡村旅游的形式在市场上并没有明确的分类,只是笼统的将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统称为乡村旅游,这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市场相对混乱,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经营等问题。

    对策是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丰富内容,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模式提升到延伸模式。比如,近几年各地兴起的休闲农庄。

    3、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较差等。

    对策是首先要明确政府、乡村和农民相应的分工;其次与乡村旅游相应的公共产品一定要到位;第三就是要提供相应的公益性产品。乡村旅游在做好一级开发的同时,需要加强公共建设,推进公共服务,浙江的乌镇可谓是中国古镇古村开发中的典型案例。

    4、管理缺位。

    目前的乡村旅游管理中,既有越位的、错位的,也有缺位。缺位的情况主要在于,乡村旅游目前在中国还属于初期,几大要素参差不齐,相关部门监管还不够到位,价格混乱。

    对策是政府需对产业发展有详细的配套政策,比如环境保护的政策、文化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等,并通过产业链的培育来谋求效益的提升,同时通过规划引导和指导进行适度开发。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乡村旅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投资回收和盈利点还需要继续探索,需要详尽的市场调研、市场规划,不少项目存在市场预期好,但文化价值无法体现,或者文化价值好,但市场预期不佳等问题。

    21世纪宏观研究院建议,乡村旅游发展还需要构建新型优势产业体系,比如养老、休闲房地产业、疗养健身业等,这将是未来的重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