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微盘投资模式骗局 化整为零和病毒式扩散微交易(2)

    随着直播的流行,许多微盘也将直播运用到营销中。不少微盘有自己的直播室,直播主持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喊单。新华上海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直播喊单要的是营造一个气氛,业余的也能喊,客户都会跟着做单。”

    他表示,“微盘跟赌博类似,客户基本上都是十赌九亏。但是前期肯定要让客户赚钱,让他看到希望。你让他亏钱,这个客户就跑了。要有赚有亏,最后全部都亏掉了,这才是比较好的操作模式。”

    表面上看,微盘就是价格走势与境外期货价格一样的对赌电子盘,对外盘有经验的投资者似乎还有一定胜算,但微盘甚至都不是一场公平的赌局,而是投资者必须亏光的圈套。

    在经营者眼中,微盘一项重要风险来源是“特别会赚钱的客户”。前述会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发现有客户盈利能力很强,会把客户转交给特别会员,由资金实力更为雄厚、与交易所关系密切的特别会员与客户直接对赌。此外,会员公司还要重点盯防的是,经纪人利用返佣规则的漏洞进行频繁套利交易。

    微盘服务实体经济?

    本月以来,全国各地又有多家现货交易所上线了微盘系统,西南地区一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在上线公告中称,微盘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移动互联网与商品现货紧密结合,有效实现商品流通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

    对此,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微盘的交易单位偏小,现货生产商和贸易商无法参与到微盘交易中,现有的微盘模式难以起到为实体经济实体产业服务的功能。

    他指出,微盘和微交易的出现是为规避《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38号文)的监管,从原有现货对赌交易衍生而来的。在移动终端时代,交易模式的探索值得鼓励,但是金融创新不能违法违规、不能坑蒙拐骗。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微盘的交易价格照抄境外市场,通过微盘交易无法产生内部价格,无论交易量多大,都不可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此外,由于客户只能与自己的经纪商进行对赌,微盘的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由于此前投资者投诉率较低,微盘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加隐蔽。“投资者不会为几千块钱花精力去维权,花费这个精力划不来。”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怡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微盘的所谓“现货油”、“现货沥青”、“现货贵金属”交易与传统的非法现货电子盘机制相同,本质上是以标准化合约方式进行集中交易,在法律上是非法和无效的,微交易开设主体有义务返还所骗取的客户资金。

    他认为,投资者参与这类微盘交易,本质上是掉入了精心设计的金融陷阱,往往赔得血本无归。受害投资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司法诉讼,追究微盘经营者侵害客户财产权益的法律责任,也可以向公安机关进行刑事控告,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犯罪责任。

    网络技术帮凶难辞其咎

    12月8日,微信官方暂停了通过微信支付向微盘入金的功能。目前,以微信公众号为基础平台的微盘和部分APP形式的微盘都已经无法通过微信支付转入现金,微盘用户需要使用银联支付才能继续向账户充值。

    腾讯集团市场公关部在回复《第一财经日报》询问时表示,“微盘本来就不在微信支付可接受的范围内。近期我们接到用户投诉举报,有部分商户在业务运营中因采用微盘、微交易等模式涉嫌违法违规,且与此类商户申请的经营类目不符。我们也会持续监控,一经核实,根据微信支付相关协议约定,终止对这些商户提供微信支付服务。”

    王德怡认为,微信关闭支付通道的行为值得称赞,但腾讯公司还应采取措施保存微盘的交易数据,以便受害客户在提起司法诉讼或刑事控告时能够提供更有效的直接证据。

    作为第三方支付通道,支付宝至今没有为非法现货交易开放资金通道,但是目前,仍有银联支付、易极付、国付宝、迅捷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这类违规交易提供服务。同时,国内一些软件供应商也在为此类交易积极开发软件和程序,提供“金融创新”的技术支持。

    王德怡表示,“若明知某一交易非法,仍然为其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设施便利,这种行为若不及时制止,也要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法律也不应允许某些人利用技术手段开展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经营。”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周振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如微信、百度等互联网平台提供者,也不应发布违法信息。明年《网络安全法》实施后,将会把一部分责任转移到网络提供商身上。

    今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网络安全法》,新法将于明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违反上述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可对网络运营者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