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医院隐秘产业链 几块钱的药卖到几千元(7)
在供血紧张的情况下,互助献血正在成为人们的“救命稻草”。于1998年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提到,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我国对互助献血的依赖性较强,没有互助献血,不可能保证这么充足的血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输血科副主任检验师易思华说,但他也指出,对于从农村到城市就医的病人而言,常常只有一个陪护家属,家属一旦献血,就需要休息,无法妥善照顾病人。
于是,一些人假扮朋友、亲属“假捐血、真卖血”。在2013年曝光的血小板“黄牛”案中,一个长期存在于苏州当地医院、血站、血屋附近的地下血液交易市场浮出水面。记者调查发现,“黄牛”正是利用互助献血的制度漏洞组织血小板买卖。
据“黄牛”李某介绍,最初,他一边在网吧和公共厕所贴小广告,招募有偿“献血者”加入QQ群,一边在医院向患者家属发放名片,寻找买血者。患者家属有需求,给他电话,他再在QQ群里发布信息,寻找合适的人选,最后相约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近碰头。见面后商议好价格,“献血者”就拿出身份证给患者家属,并一起前往医院相关处室,以亲戚或朋友的名义开具“互助献血单”,然后到采血点体检、捐献血小板。互助献血完成,患者家属现场付钱。
“一般献一个治疗量血小板,我能得到50元,献血者能得到100-300元不等的费用。”李某交代,“献血者另外还能得到血液中心给的100元交通补贴和50元用于营养补贴的购物卡。”
苏州市姑苏区检察院公诉局助理检察员于悦介绍,通过深入的调查,他们发现正是利用互助献血,患者家属为获得血液优先供应权,在医院的催促下,不惜花钱变相去买血,进而催生了血小板“黄牛”。
于悦说,尽管江苏省卫生厅2009年下发的《关于大力开展互助献血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对于互助献血者,医院要确认其身份。禁止患者或家属采取物质刺激手段在单位或社会上动员互助献血的现象发生”。但是,相关机构没能力和办法去确认,尤其是以“朋友”名义的互助献血,根本无法确认“朋友”关系的真伪。
江苏省血液中心成分室副主任蔡莉认为,互助献血制度固然有空可钻,但要杜绝“黄牛”,不仅要完善互助献血流程,提高工作人员的警惕性和责任心,更重要的是要招募具有一定规模的志愿无偿献血人群,化解部分地区血小板供应紧张局面。